在中国体育版图中,冰球曾是一个相对小众、甚至被边缘化的项目,过去几十年,无论是国家队还是青少年培养体系,我们始终难以在国际赛场上打出属于自己的响亮回音,尤其在世界顶级赛事中,中国男子冰球队几乎年年扮演“陪跑者”的角色——输球、失误、落后、叹息……仿佛成了标签,但就在最近几年,这一切正在悄然改变。
2023年,中国男子冰球队在亚冬会赛场爆冷击败韩国队,这是近十年来首次战胜对手;2024年,中国女子冰球队在世锦赛乙级A组夺冠,成功重返甲级联赛——这些看似微小的胜利背后,是一场静默却坚定的变革,它告诉我们:中国冰球,不再只是“一直输”的代名词,而是开始真正意义上的“破冰而出”。
这场蜕变是如何发生的?是基础设施的升级,过去,国内专业冰球场地稀少,训练资源匮乏,很多孩子想打球都找不到地方,而现在,北京、上海、哈尔滨等地纷纷建成高标准冰球馆,冰雪运动进校园也逐渐落地,比如哈尔滨市南岗区某中学,如今拥有两条标准冰道,每周有超过300名学生参与冰球训练,这不仅是硬件提升,更是理念转变——让孩子们从小接触这项运动,不再是“贵族运动”,而是全民可及的体育选择。
是人才体系的重构,曾经,中国冰球靠“捡漏式选材”,即从其他项目转项而来,缺乏系统训练,国家冰球青训营在全国设立多个基地,采用欧洲先进训练体系,引进外籍教练团队,同时建立U18、U20梯队,形成“小学—中学—大学—职业”全链条人才培养机制,更关键的是,越来越多家长愿意让孩子走这条路——不是因为“能拿奖牌”,而是因为“能锻炼意志、学会团队协作”。
更重要的是,社会认知的转变,过去人们觉得冰球“太冷门”“太危险”“不接地气”,但现在不一样了,CBA、中超等传统项目热度居高不下,而冰球作为冬奥会项目之一,在2022年北京冬奥会后迎来爆发期,短视频平台上,“冰球少年”话题播放量超5亿次,许多普通家庭开始关注并支持孩子的冰球梦想,这种情绪上的共鸣,才是推动项目发展的深层动力。
我们仍面临挑战:高水平裁判不足、国际比赛经验欠缺、商业赞助体系薄弱……但正因如此,每一次突破才显得弥足珍贵,正如一位年轻球员所说:“以前我们怕输,现在我们不怕输,因为我们知道,输一次,就能离赢更近一步。”
中国冰球的故事,不是一个奇迹,而是一个关于坚持与觉醒的过程,它提醒我们:真正的体育精神,不在结果,而在过程中的成长与蜕变,从“一直输”到“破冰而出”,这不是终点,而是一个崭新的起点——属于每一个敢于追梦的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