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冰球突破15个红人”这个说法在社交媒体上突然火了起来,尤其在抖音、小红书和微博上频繁刷屏,很多人一看到这个词就激动不已,以为是某种神秘的“隐藏彩蛋”或“内部爆料”,甚至有人开始疯狂搜索这些“红人”的身份,试图找出他们到底是谁、为什么能爆红,但事实真的如此吗?
这并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“名单”或“人物集合”,所谓“冰球突破15个红人”,最早起源于一个叫“冰球突破”的短视频账号,该账号主打搞笑、反转剧情类内容,尤其是模仿真人秀、职场剧、家庭伦理剧等热门题材,用夸张表演制造笑点,其创始人(也就是“红人”之一)在某次直播中提到:“我们团队有15个核心成员,每个人都是‘红人’。”这句话被网友截取后断章取义,迅速演变成“冰球突破15个红人是谁?”的热搜话题。
这15个“红人”到底是谁?据多方核实,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网红明星,而是由该账号团队打造的一批“虚拟角色”+真实演员组成的创作班底。
- “老张”:擅长扮演油腻老板,反差感极强;
- “小美”:扮演社恐女大学生,台词一本正经却让人爆笑;
- “李老师”:专攻教育类讽刺段子,学生视角吐槽老师; 还有更多角色如“王阿姨”、“程序员阿杰”、“霸道总裁小刘”等等,每个角色都有鲜明人设,且都经过精心剧本打磨和表情管理训练。
有趣的是,这些“红人”之所以能火,并不是靠颜值或身材,而是靠“精准的情绪共鸣”——他们的视频直击当代年轻人的焦虑、社死瞬间、职场尴尬,让观众产生“这就是我!”的代入感,比如一段“被领导当众夸错话”的剧情,短短30秒播放量破百万,评论区全是“求出续集”。
更值得玩味的是,这种“集体IP化”的运营模式正在成为自媒体新趋势,过去一个爆款靠一个人,现在靠一个团队、一套人设体系,就像“冰球突破”这样,通过批量产出相似风格的内容,形成品牌认知,让观众记住的不是某个人,而是一个“内容宇宙”。
如果你还在纠结“冰球突破15个红人是谁”,不如换个角度思考:他们代表的是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逻辑——不是追热点,而是造热点;不是单打独斗,而是系统作战。
你会发现,越来越多的自媒体团队会采用这种“红人矩阵”打法,别再问谁是主角,重点在于:你有没有能力打造属于自己的“红人宇宙”?这才是真正的流量密码。